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人生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12-25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《像哲学家一样思考》(第十一版),[美]詹姆斯·克里斯蒂安 著,赫忠慧 译,北京大学出版社

    提及“哲学”,人们似乎敬而远之。目光如炬的古代先贤、厚重质朴的理论著作、佶屈聱牙的逻辑词句,难以将其与热烈丰沛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。

    事实并非如此。《像哲学家一样思考》是一本散文体哲学家《沉思录》,就像一位哲学家进行思考时的过程实录;书分上、下两册八部分33章,涵盖人生路上方方面面的疑问和困惑,文理兼备、无所不思,在迥然不同的领域之间一线串珠。作者詹姆斯·克里斯蒂安是来自美国的哲学教授。他没有向读者灌输西方文化的形式思维,而是以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,阐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迟早都会遇到的持久存在的问题,以探索的方式启发读者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,从中获取些许智慧,让生命变得更精彩。

    亚里士多德认为:哲学的诞生来自人类对自身存在的焦虑感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,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;其另一作用就是提升个体自身反思的意义。笛卡尔的“我思故我在”既是从认识论做出阐释,同时也表达了思考的重要意义;加缪的“我反抗故我在”与罗曼·罗兰“真正的英雄主义,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”有着相似的精神气质。还有萨特对个人自由的坚持,维特根斯坦对无法言说的事物保持沉默的态度,以及海德格尔强调“诗意地栖居”的生存状态等都是探索个体生存的质量及生命的意义。

    生活处处有哲学,人生时时有惊异,有如罗丹那句“生活中并不缺少美,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”,只要我们勤加思考,自然就会有让人惊奇的地方,顺着问题追问下去,就会发现更多线索。两千多年前,苏格拉底站在雅典的广场上宣称:“未经审视的生活没有价值”,那是他的哲学;时下网红的一句“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”也是他们的哲学;两百多年前尼采在著作中呼喊“上帝已死”,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观点;而今你去国外旅游,在朋友圈中以图文推送自己的思考和行踪,其实也在表达你自己的知行合一。尽管世殊事异,但其本质并无不同,哲学正是综合各种世界观、人生观的学科。

    克里斯蒂安的写作方式,为普通读者提供了进入哲学的“轻松法门”。在专业论者眼中,这样的方式或许显得有些简陋和不够严谨。但这却是颇富趣味,并极为有效的学习之道。真正的哲学家来自生活,由于始终拥有一颗好奇心,他们的生活就像保鲜过一样,鲜亮,鲜活,鲜艳。只要深入他们的内心,与他们交上朋友,你就会发现他们自身有多么吸引人,你会不由得感叹道:原来哲学可以如此有味道!原来思考竟是这样有魅力!

    人生就像爬楼梯:一楼是物质追求,二楼是精神追求,三楼是灵魂追求。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,懒得往上爬的就住在一楼,想看人生风景的会爬到二楼,想窥天地之奥秘、探人生之真义的则会登上三楼。我们要想登上三楼,必须拾级而上,既没有电梯可坐,也没有捷径可走。通读此书,读者便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像一棵树那样的知识构架,再根据自己最感兴趣的命题、最急于解决的困惑,去寻找相应的哲学家及其著作。当我们逐渐地拓展自己的阅读面和思考范畴,便能察觉到知识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,便能在探寻真相和推断结论的过程中,获得头脑动力,同时对自己的生活增加信心,从而步履稳健、心平气和,哪怕寻找终极关怀时也不会心浮气躁、惊慌失措。

    诚然,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绝对统一的真理,也没有一种关于生命的理论能符合所有时代和人群。即便如《像哲学家一样思考》这样的权威版本,也只能算是理解哲学的方式之一。作为个体,我们可以像默顿一样“在默坐中看到世界的另一面”,亦可像海亚姆感叹的“我怎能坐看时光流逝”,生命的意义要自己去寻,别人提出的种种看法都只是一个指引,即便“我不知道我会在哪里停泊”,但我们完全可以以“巨人的成果”为线索,建立自己认识自身、观察世界的方式,闲庭信步,享受生活。(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 段伟)